一切世間欲,非一人不厭,所有有危害,雲何自喪己?一切諸眾流,悉皆歸於海,不以為滿足,所受不厭你。
由於心裏的煩惱影響到生活上,貧富隻是比較上的,比如,我有自行車,我有了自行車覺得摩托車很快,有了摩托車覺得不安全,有了四輪車就好,有了四輪車覺得是小轎車舒適,有了小轎車又覺得越野車更貴。佛教經籍上有一句話,叫做“無欲則剛”,意思是說,一個人倘若沒有什麽欲望,他就什麽都不怕,什麽都不必怕了。

和尚在寺院裏修煉一輩子,末了沒有一個不想上西天的;道士整日閉關打坐,末了沒有一個不想白日飛升的,可見雖然“無欲則剛”,但要做到“無欲”卻並不容易。“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”,意思是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夠巍然屹立,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,特借喻人隻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欲望,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。
清朝詩人胡澹庵寫了一首打油詩《不知足》:
終日奔忙隻為饑,才得有食又思衣;
置下綾羅身上穿,抬頭又嫌房屋低;
蓋下高樓並大廈,床前缺少美貌妻;
嬌妻美妾都要下,又慮出門沒馬騎;
將錢買下高頭馬,馬前馬後少跟隨;
家人招下十數個,有錢沒勢被人欺;
一銓銓到知縣位,又說官小勢位卑;
一攀攀到閣老位,每日思想要登基;
一日麵南坐天下,又想神仙來下棋;
洞賓與他把棋下,又問哪是上天梯;
上天梯子未做下,閻王發牌鬼來催;
若非此人大限到,上到天上還嫌低。
這首打油詩讀來感觸頗深,胡澹庵把那個時代一些貪欲不足、得寸進尺、得高還高、得大還大的人,恨不得把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、最漂亮的女人、最新的產品、最大的房子、最漂亮的車子、最美麗的園子都歸為己有的人描寫得淋漓盡致,可憐這些人為了追求各種欲望,生出種種煩惱,為滿足這些私欲不惜鋌而走險。
什麽叫“無欲則剛”?孔子在與學生們講道理時,忍不住感歎:“我還沒有見到真正的剛強不屈的人啊。”年輕的弟子都感到奇怪,他們認為像子路、申棖等,都是十分剛強的人。尤其是申棖,他雖然年紀輕,可是每次在與別人辯論的時候,卻總是不肯輕易讓步。即使麵對師兄或長輩時,申棖也不隱藏,總擺出一副強硬姿態,大家都對他退讓三分。
所以,當學生們聽見孔子慨歎說還沒見過剛強之人時,他們便說:“倘若要論剛強,申棖應該夠資格吧。”
孔子說:“申棖這個人欲望很多,怎麽能夠稱得上是剛強呢?”
一個學生問:“申棖並不是貪愛錢財的人,老師怎麽會說他欲望多呢?”
孔子回答:“其實所謂的欲望,並不一定就是指貪愛錢財。簡單地講,凡是沒有明辨是非就與別人爭、要勝過別人的私心就是‘欲’。申棖雖然性格正直,但是他卻逞強爭勝,往往流於感情用事,這就是一種‘欲’啊!像他這種人,如何能夠稱得上是剛強不屈呢?”
孔子又說:“所謂的‘剛’,並不是指逞強好勝,而是一種克製自己的本領。能夠克製住自己的欲望,不管在任何環境中,都不違背天理,而且始終如一,不輕易改變,這才算是真正的‘剛’啊!”孔子的話恰如其分地說明了“有求皆苦,無欲則剛”這個道理。
我們靜觀世間,茫茫人生路,碌碌有所求,滿足和不滿足隻是一個人的想法,有些人家財萬貫還不滿足,但有些人三餐不繼也滿足快樂;有的人官居高位還不滿足,而有的人平庸一生剛過溫飽就知足常樂,順其自然;有的人為一點蠅頭小利,爭得麵紅耳赤,而有的人為慈善事業擲萬金於揮手之間。
香港首富李嘉誠,美國富翁比爾ⷨ茨為社會福利事業不惜重金,受到世人的敬仰。但有的富人,視錢如命,捐出令人不滿的小錢,與前者形成鮮明的對比,煩惱和痛苦多了,如果他們欲望少一點,幸福也會多一點。
過分的貪取、無理的要求,隻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罷了,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,還沒有嚐到快樂之前,已經飽受痛苦煎熬了。所以古人說:“養心莫善於寡欲”。我們如果能把握住自己的心,駕馭好自己的欲望,不貪得、不覬覦,做到寡欲無求,役物而不為物役,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,隨遇而安了。
人無欲則剛,人無欲則明。無欲能使人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清方向,也能使人在誘惑麵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頭腦,不使自我喪失,可見,“無欲則剛”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